Member-only story

後佔領:走出白匣子,往來共融的微觀烏托邦

wen yau
Dec 1, 2017

--

彌敦道上/旺角佔領區(2014年11月19日)

如果說2014年是香港社會天翻地覆的轉捩點,藝術呢?

醞釀了十多個月,發生了幾近三個月,也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公民抗爭的佔領/雨傘運動。從個體出發的視覺藝術,往往成了即時回應的一種實用表達方式。看看佔領現場的讓人目不暇給的雕塑、圖片及裝置等,宣示訴求之餘亦如紀念碑一樣凝聚精神。運動過後,藝術亦作了回溯、檢視的方式。

筆者應嶺南大學邀約,在大學圖書館舉行之《 自 / 體 : 公民抗爭的展演與想像》展覽(2015年2月)

直接用創作回應沸騰的社會運動,鮮活紀錄及表達當下的千頭萬緒,亦唯恐失卻省思的距離。佔領過後除了大量紀錄式的出版,相關的展覽比劇場、舞蹈、電影都來得快。一年間在慣常展場直接觸及雨傘運動的,計有馬琼珠《去年》(安全口,2015年1–2月) 、朱迅《It’s just the beginning》(香港歌德學院,2015年1–2月)、《勾犀科實》張康生與楊德銘對談展(光影作坊,2015年2–3月)、卓思穎《每每》(錄映太奇,2015年2–3月)、何兆南《早安晚安》(刺點畫廊,2015年9–11月)、謝明莊《路‧曼曼》(凱倫偉伯畫廊,2015年9–10月)等,多是以靜態或動態影像為本並再創作。還有大專院校的學生也舉行不少回顧,如浸會大學傳理學會「學生抗爭實錄」展覽(2015年3月)、理工大學《雨言:雨傘運動作品展》(2015年3–4月)、《影像@佔領:雨傘運動攝影展》(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10–11月),嶺南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年度藝術節亦以「創意、運動、空間」為題,邀請繪畫佔領現場的Francesco Lietti及我作專題展覽及座談(2015年2月)。還有散落在小店或民間組織的畫展,如以水彩速寫在佔領區作紀錄的慧惠《雨傘日記》(tgt,2014年12月-2015年1月)、《傘下獨媒:雨傘運動照片/裝置展》(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3月)等。當然少不了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前夕,由何慶基率領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學生籌劃一系列展覽及演出的《雨傘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015年5月;及後亦延伸至美國及加拿大展出)、社運組織者策劃重現佔領場景提示毋忘初衷的《IT’S JUST THE BEGINNING》(XXX gallery,2015年5月);適逢傘運一週年紀念時也有雨傘運動視覺庫存的《其後: 雨傘運動中的物件 》(活化廳、富德樓,2015年9–10月)。而其實在佔領期間,在《未來.自家製》新媒體藝術展覽(新視野藝術節,大會堂,2014年10–11月)及《與社會交往的藝術 — — 香港台灣交流展》(浸會大學,2014年10–11月)中,也早見藝術家以作品即時回應社會政治狀態,如蕭子文的《死纏爛打民主機》溫安妮的《宇宙之槍》,或民間博物館重現佔領初期被堵在旺角街頭的巴士讓大家貼上字句的裝置等。而其後受雨傘運動觸動或啟發的個人創作及展覽、活動,也像是蝴蝶效應般不知凡幾。

--

--

wen yau
wen yau

Written by wen yau

a cross-media artist/researcher/writer | www.wenyau.ne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