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從今以後,就讓她們被看見

wen yau
May 5, 2024

--

電影用了不少遠景欲蓋彌彰也呈現 Pat 和 Angie 的同居生活,帶觀眾窺探被隱藏著、沒多人為意的同志故事,攝影指導梁銘佳應記一功。

再看了一次《從今以後》(All Shall Be Well),竟然看得有點激動。

電影節首映時,散場後我走出文化中心深吸了一口氣,大概是因為電影故事的情緒都很內歛,喪親都沒有呼天搶地的場面,連猝死也在鏡頭外發生沒説明甚麼因由,哭也躱在大概已被荒廢的街頭電話亭裏沒有飲泣聲,人物內心都沒有明言出來。

電影故事由一對相守逾40年的女同志戀人 Angie (區嘉雯 飾) 與 Pat (李琳琳 飾) 開始,Pat 突然離世後,原本對 Angie 愛屋及烏的 Pat 家人,在處理 Pat 身後事時也因為想作主導而與 Pat 漸生嫌隙,Angie 喪偶後未亡人身份也不獲「法律」承認而更見矛盾騰折,Angie 與 Pat 共住的房子等遺產也成了他們之間各不互讓的最大障礙。

比起楊曜愷導演的前作《叔叔》,這齣冷靜的影像倒令人感受更抑壓。二刷讓我有機會留意很多卻透過造型或道具交代的細節(如 Pat 離世後 Angie 背著她布袋,形單隻影的去她們從前一起買餸的街市;還有碑石上看到 Pat 的籍貫是因「大男人」而馳名的潮州……)甚至有些表面上看來像是緬懷傷逝或安慰說話,卻原來也是別有用心的綿裏針;看似怨恨的心裏,卻又埋藏著難以排解的掙扎⋯⋯還有那些全是失敗者的男人之苦,都是不易演的戲,但演員都用了很低調的方式傳達了角色。

導演和演員謝票時我說,謝謝你們拍了一齣很乾淨卻又很椎心刺骨的電影。沒有煽動情緒的配樂,只是聽到那個曾是合拍分工的水滾沖茶的聲音,也夠讓人明白一個人在喪偶後面對的寂寞了。結局回溯到 Pat 與 Angie 一起晨運的場景,二人凝眸而視的鶼鰈情深,已盡在不言中,我的眼淚就不住流下來了。這種透過影畫世界讓觀眾自由閱讀和詮譯的想像,倒更讓人投入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與感情矛盾,然後再思考箇中處境。

《從今以後》入選第74屆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並且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劇情片),該獎是影展專為反映LGBTQ題材作品所設的一個專門獎項。

其實電影中我最在意的是後來 Angie 送給 Pat 一對侄孫的一條金魚 — — 是一條,她在店外揀了又揀的一條橙黃色金魚,困在一個充了空氣和半滿水的透明膠袋裏,用來送給與夫母屈居於既被樓下印度餐廳的咖哩氣味薰擾又有鼠患的劏房的一對小孩。這和中秋節她和 Pat 高掛在家裏陽台上然後相依欣賞尾巴很美的金魚燈籠(就是電影海報上那只?)不是很像嗎?為甚麼她送的是一只,而不是一雙呢?(戲裏還有一條魚,Pat 陪著 Angie 在街市買菜準備中秋節家庭聚餐時在魚檔即買即劏的一條深色活魚,那可能又是另一個意象了。)

電影本身已包含了很強勁的力量讓我們去感受和思考不被「法律」(甚至是社會)認同的情感與處境,很值得讓人細味品嘗。再說,我們在生活中不也曾遇過如同 Angie 的被無視的不公平處境嗎?看了楊導給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

--

wen yau
wen yau

Written by wen yau

a cross-media artist/researcher/writer | www.wenyau.ne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