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織織復織織:如何編織共生並存的社區連結?

wen yau
Oct 16, 2021

--

所謂「社區工作」,往往都日累月積的綿乾絮濕,在生活裏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隨時光慢慢的梳理、編織出來。

王永棠這幾年來在土瓜灣的社區默默耕耘。從關注社區重建的土家故事館,再到進駐牛棚藝術村、以回收再造及DIY手作探討遊戲文化的土炮遊樂場,他亦由藝術學院畢業然後當上了蛙王郭孟浩的得意弟子,漸漸蛻變成和一班街坊小朋友耍樂的棠哥哥,還在日復一日的社區工作中,以家庭式手工作業編織出他的社區網絡和創作美學。

2020年10月份,他帶著自己有份創立的「織織團」,進駐跑馬地的C&G藝術三角,成為「快活谷:香港社區連線藝術計劃」首個項目,繼續編織不一樣的社區藝術美學。

無論是民生或環境,土瓜灣和跑馬地是迥然不同的社區。在跑馬地鮮見流連街上嬉戲的孩子,卻總見不少陪著狗兒漫遊而在街角搭訕的鄰居;街坊很熱衷環保回收,除了把舊衣送出來給「織織團」解構成布條造織物,還會提供自家廚餘機烘乾的小包肥料,送給阿棠帶到他近月開始在大埔耕種的農田。在土瓜灣他和「織織團」編織的布墊,街坊順手沾來去墊煲底,跑馬地呢大家卻會帶回家作坐墊⋯⋯

王永棠除了透過張嘉莉區議員的號召收集舊衣,也發放錄像教大家DIY解拆舊衣,在疫情間嘗試用另一種方法連結不能聚集的社群。

社區異同,也當然產生了不同的交往、互動的形式。阿棠在土瓜灣和一班婦女組成的「織織團」,用布料、毛冷或膠袋,以衣車、勾針或其他簡單工具輔助,生產各種小物,杯墊、煲墊/坐墊、地氈、大小籃子、布袋等,除了自用,還會帶到近年興起的創意市集擺賣。他所關注的未必是甚麼社區經濟,而是在大家親身參與集體編織的共同經驗。當大家平起平坐,互相學習或汲取手藝(知識),無論是幾雙巧手一起編造的織物,或是你來我往的參與個體,都透過實體行動而連線成一個個網絡。

在反全球化、反資本主義的思潮影響下,不少人也嘗試復興手工技藝。2003年Betsy Greer提出了「Craftivism」的概念(也就是結合craft/工藝和activism/社會行動),倡議透過編織深化及表達自我,並連結社群、改變社會 。編織既是一種家庭式、以女性為主的手作技藝,「Craftivism」也與第三波女性主義運動相輔相承,例如在公共空間集體編織或是展示別具訊息的織物等,把私密個人的編織行為,轉化成公眾展示的宣言。2017年初,美國有組織者召集群眾編織110萬頂像豎起耳朵的粉紅「小貓帽」(Pussyhat),供群眾在特朗普上任當天戴著上街,於不同城市的大遊行中向多次發表性別歧視言論的新任總統大聲怒吼。大街上一片緋桃艷麗的帽子海,把異議聲音形象鮮明地呈現出來,創造出亮麗的場面。之後 Pussyhat 演變成一個以藝術和創意爭取女權的持續計劃,籌募教育基金,鼓勵在家作業的設計項目等 ;疫症大流行,她們也發動了Masks for Humanity 製作自造口罩給有需要人士的配對計劃…

--

--

wen yau
wen yau

Written by wen yau

a cross-media artist/researcher/writer | www.wenyau.net

No responses yet